刘楼位于宁陵县的西南部,乡政府距宁陵县城12.5公里。南靠张弓古镇,北邻阳驿乡,东接程楼乡,西与睢县接壤。总面积46.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43439人。
一、历史沿革
据传,该村原名刘园村。清嘉靖年间,村西头一刘姓富户,建造八所楼房,故取村名刘八楼,现简称刘楼。
刘楼在明代属迁善乡,为迁四野。民国初期,刘楼属西南区。民国30年(1941年),日伪县政权将全县改设为3个区,刘楼属二区(张弓)。1949年,宁陵解放,全县设立5区1镇,刘楼属二区,区政府设在吕集,时吕集、刘楼、周庄、无咎屯、庄楼、郑庙等为乡。1951年,全县设6区1镇,刘楼属一区(张弓),刘楼、谢集为乡,吕集为二区所在地。1952年冬,二区政府从吕集迁至程楼,吕集、路老家、庄楼、郑庙等为乡。1955年,撤销区建制,合并为乡,刘楼、吕集仍为乡。1957年,全县合并为17个乡,刘楼仍为乡。1958年,撤销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刘楼为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设立乡,刘楼为乡。至今 。
二、交通
该乡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境内有宁张(宁陵~张弓)公路、三朱(三丈寺~朱桥)公路以及村村通油路。
三、生产条件
土质多为淤、沙和两合土。耕地面积51180亩。境内有洮河、废黄河、郭小集沟等主要骨干河道。2007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62台,小型拖拉机814台,机引犁1070台,机引耙531台,旋耕机61台,机引播种机170台,排灌机械805台,联合收割机26台,机动脱粒机1270台,农用运输车2372辆,水泵1474台,秸秆还田机52台,柴油机227部,电动机1251台。拥有机井680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3990亩。
四、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主要作物。1989年,全乡粮食总产11205吨,棉花总产116吨,油料总产902吨。该乡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全乡粮食总产16885吨,棉花总产480吨,油料总产4524吨,分别比1989年增长5680吨、364吨和3622吨,增幅分别为50.7%、3.1倍和4倍。1997年以后,由于该乡发展了大面积的温棚蔬菜,其他经济作物面积减少。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18630吨,棉花总产847吨,分别比1989年增产7425吨、367吨,增幅分别为66%和40%。油料总产3477吨,比1989年增产731吨,但比1995年减产367吨。后由于市场的原因,经济作物面积出现了下滑的趋势。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22091吨,棉花总产601吨,油料总产2534吨,分别比1989年增产10886吨、485吨、1632吨,增幅分别为97%、4倍、1.8倍;与2000年相比,粮食总产增产3461吨,增幅为18.6%。而棉花和油料分别减产246吨、943吨。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28095吨,油料总产3055吨,分别比1989年增产16890吨、2153吨,增幅分别为1.5倍、2.4倍;分别比2005年增长6004吨、521吨,增幅分别为27%、21%。2007年,全乡水果总产3912吨,其中酥梨总产1332吨。蔬菜总产30588吨。农业总产值达14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9元。
该乡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2000年,全乡大小乡镇企业发展到158余家,固定资产累计达1530万元。其中登鑫包装材料厂、仿藤塑胶家具厂、铸造厂、棉花加工厂、豫峰面粉厂、吉祥工艺厂等企业发展较快,吉祥工艺厂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巾帼创业五十佳”企业,登鑫包装材料厂生产的包装纸通过省级验收,仿藤塑胶家具厂生产的各式家具成为宾馆、会议室、办公室及居室首选产品,铸造厂所产犁件素有“中国犁王”之称。2007年,该乡工业有藤编、家具、地毯等31家工业企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1548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68万元。
该乡有专业村2个:路老家藤编专业村、沙发专业村。一些村民还擅长石刻、榨油等传统手工艺。
五、教育
现有中学2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576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