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宁陵农业亦有三宝:酥梨、花生、白蜡条。
酥梨,为宁陵经济的核心元素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万顷浩瀚的宁陵梨园四季如画,可“春赏梨花、夏捕金蝉、秋采硕果、冬观虬枝”,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金顶谢花酥梨生产基地,宁陵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酥梨之乡”,宁陵酥梨历为“皇家贡梨”。
支撑:
沃土科技滋养“皇家贡梨”
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淮流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潮土土壤有机质丰富,拥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
环境非常适宜金顶谢花酥梨的生长,形成了酥梨皮薄、汁多、肉脆的优良品质。典型的自然环境、优良的酥梨品质,为宁陵酥梨成为皇家贡品提供了根本保证。
1961年秋,党和政府派遣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来宁陵县刘花桥村蹲点传技,向梨农传授育苗、嫁接整形、修剪、人工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
20世纪80年代,县园艺站技术人员研究试验成功“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酥梨储藏保鲜技术”。2003-2005年,县农业局先后投资300万元,引进翠冠、园黄、美国红梨、黄金梨等优质梨树品种,按照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梨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进行无公害梨生产园地规划(2009年《宁陵县志》)。
这些措施,提高了梨的品质,丰富了梨的品种,增加了梨的产量,促进了宁陵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战乱频繁,灾害交替,宁陵酥梨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结合全县营造防风固沙林,鼓励群众大力种植梨树。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较快发展,多次荣获殊荣。1993年,县政府组织国家、省、市果树专家规划论证“30万亩酥梨生产基地”,之后数年掀起以栽植梨树为主的冬春植树造林高潮。至2014年,全县酥梨种植面积1.33万公顷,挂果面积1.13万公顷,年产酥梨26万吨,储藏保鲜12吨,产值3.5亿元。
近几年,随着全县梨园面积的扩大,宁陵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有了新的转移。县长马同和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万亩梨园综合示范区和酥梨产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集优质梨果生产、综合市场建设、梨产品精深加工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色:
凸显“皇家贡梨”品牌效应
蓝天、白云、粉蕊、绿野,将所有的阳光、雨露、乡风和神秘的灵气吞纳,注入饱满而通体金黄的梨果,夹带着大自然生态最初的密码……万顷梨园幽雅别致、曲径通幽,林园相套、景景相连,春季梨花飘香,夏季繁叶争茂,秋季硕果压枝,冬季虬干显峭,是大家休闲观光的理想去处。
“来宁陵增寿,住宁陵长寿”的“长寿文化”源于这里优异的生态环境,让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留恋忘返。宁陵县人口平均寿命75岁,比全国县级水平高5岁,2011年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殊荣。
由于宁陵县酥梨种植历史久、面积大、品质好,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酥梨之乡”,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金顶”牌酥梨在国家工商局注册,2005年12月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主要种植区的宁陵县石桥、孔集、柳河、逻岗、阳驿、张弓、城郊、乔楼9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得到保护。央视七套曾多次公益宣传宁陵酥梨。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宁陵酥梨的发展,带来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处于万顷生态梨园中心地带的石桥镇刘花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国家级园林式小康村和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示范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全村农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
宁陵县在上古时期属于古葛地,葛天氏部族在此繁衍生息创制“葛天氏之乐”,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是我国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和体育的发祥地。“梨园春”戏曲文化、乐舞文化每年在梨园盛装上演,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曾到梨园演出,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到梨园公益巡演。梨园内多次举办民俗文艺演出,如葛天乐舞、豫东大鼓、龙凤舞、花棍舞、盘鼓、腰鼓等。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栽培传统,丰富的生产实践,滋养出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宁陵酥梨文化”,赋予金顶谢花酥梨生动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品味。
1999年4月,宁陵梨园被河南省旅游局确定为万顷生态旅游景区。自2004年至今,宁陵依托万顷生态梨园景区,连续举办了12届梨花节、9届酥梨采摘节和两届“中国·宁陵葛天文化艺术节”,培育了农家乐休闲、花海果洋观光、授粉采摘嫁接体验、梨园养生度假、写生摄影艺术创作五大旅游观光体系。
众多名人大家、海内外游客齐聚宁陵,吟诗作赋,梨文化的璀璨光芒在诗意中盛绽。
由于宁陵县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因此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近几年,产业集聚,特色突出。
宁陵县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规划面积16.9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9家,农资化工、家居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特色产业。全县形成了以史丹利、嘉施利等为龙头的年产80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的农资化工产业集群,是中国新型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中原肥都;形成了具有150万张床垫、300万套家具年生产能力的家居产业集群;张弓酒业、张弓老酒酒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划分为现代物流、特色商贸、商务服务、文化服务四个板块。
悠久:
史志文献中的“皇家贡梨”
根据明清《宁陵县志》记载,宁陵县栽植梨树有史可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根据明万历年间用本地梨木雕刻的吕坤书版推算,宁陵县栽培酥梨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
宁陵酥梨主要是“金顶谢花酥梨”。金顶谢花酥梨,是因为梨蒂周围生有一层黄色果锈,果实不经后熟,谢花即酥脆可口,故而得名。金顶谢花酥梨属于白梨系统,下分白皮酥、伏酥和圆酥3个品系,其中以白皮酥最好,一般9月中、下旬成熟,单果重300克以上,大者可达800克,果大型美,色泽金黄,皮薄质脆,甘甜多汁,古有“果宗”、“蜜父”之誉,以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而载入史籍、享誉中外。
1989年《宁陵县志》第十八篇《土特名产·金顶谢花酥梨》载:“相传明朝孝宗年间,本县刘楼乡薛屯产的酥梨,曾被列为贡品,一时名满朝野。”
据《明史》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九月,孝宗皇帝即位。翌年,改年号为弘治。帝澄吏制,治河道,靖蛮夷,清宁朝序,恭俭有制。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史称“弘治中兴”。弘治八年(1495)秋,帝偶感身体不适,食欲不振,太医穷其技竞不能治。时授命河南治理河道的都御史刘大夏进京述职,并带宁陵产酥梨进献孝宗皇帝,奏曰:“梨乃百果之祖,食之,可保圣上无虞。”但见果色金黄,异香扑鼻。帝尝之,汁浓香甜,酥脆爽口,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振。取其汁入药煎服,病即癔,随御书“皇家贡梨”,并诏岁岁进贡。自此,宁陵酥梨闻名天下。后应宁陵地方之求,河南巡抚田文烈上疏朝廷,奏请赐贡梨所产梨园以“皇家梨园”,获准。皇家梨园之名沿袭至今。
2009年《宁陵县志》第四编《土特名产·金顶谢花酥梨》载:“1958年,刘楼公社薛屯大队和石桥公社刘花桥大队的梨农曾将金顶谢花酥梨敬献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
2009年,宁陵酥梨被定为中南海特供果品、全国“两会”专供果品(2010年宁陵县《政府工作报告》)。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具有皮薄色鲜、质脆多汁、甘甜型美、风味醇厚的地方独特品质,先后荣获河南省名特优水果金奖、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等,并被农业部定为“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3年8月28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曾专程来到宁陵县万顷梨园调研工作(《商丘年鉴》2004年卷)。
在刘花桥村,李克强边品尝酥梨,边与梨农亲切交谈,他指出:宁陵酥梨品质很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有可为,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想办法,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加快酥梨的品种改良步伐,尽快上深加工项目,把产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2009年《宁陵县志》)。
按照指示精神,之后宁陵县在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做好了文章,即是:让创新做大财富,让科技做强品牌,让节会做深营销,让招商做活产业。目前,刘花桥村东有李克强停车点景点。
“酥梨是宁陵农业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既要做好前期的培育、管理、营销,也要做好后期的深加工与品牌塑造,以数百年的皇家贡梨品牌效应,把宁陵梨产业和梨文化做大做强。”就宁陵酥梨的深度发展,宁陵县县委书记李振兴介绍,该县建立宁陵酥梨大市场,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产销统一组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在品种上,以金顶谢花酥梨为主,选育改接新的梨品种,形成“百花齐放,数果颂秋”的格局;在营销上,改单一的成果外输模式为梨产品深加工增值和旅游休闲农业增值模式。
“花海果洋小康路,中原梨乡生态情。”“皇家贡梨”这一拳头品牌,如今正以大手笔、大气魄书写着宁陵新的发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