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7时许,李春艳吃过早饭后,从家步行约5分钟,到管庄旭日旅行背包厂上班。
李春艳和乡亲们都习惯地称他们工作的厂为“扶贫车间”,这个建在管庄村的背包厂,安排了50多个就业岗位,就像厂房上写的大红标语“门口务工真好,兼顾一家老小”,让附近村庄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原来俺家是一人打工全家吃,现在是男人外出打工挣大钱,俺在家门口挣小钱,兼照顾老人和孩子。”李春艳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对记者说。她刚开始不会缝纫,政府不但免费培训,还给她补助了200元培训费,现在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实现了脱贫增收。
管庄是宁陵县张弓镇的一个贫困村,精准识别有贫困户95户348人。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帮扶、大病救助、教育助学等多项措施,2015年脱贫53户183人,2016年脱贫35户138人,余贫困户7户27人。
今年春节过后,政府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8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扶贫车间,招商引资成立了旭日背包厂,解决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管庄16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上个月发了5万多元工资,每名工人平均每天收入七八十元,中午还免费提供午餐。”旭日背包厂厂长符玉花介绍,看到政府操心为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他们也很感动,才愿意到贫困乡村来投资,目的也是想通过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脱贫。
如今,由于订单多,旭日背包厂用工量大,吸引了附近村庄的群众也来打工。邻近村庄26岁的赵红霞原来在上海的一家服装厂打工,春节时听说管庄有扶贫车间,就来应聘,现在虽然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上海打工少,但能照顾家庭和孩子,感觉幸福指数提高不少。
扶贫车间仅仅是管庄近几年的变化之一,更令管庄群众自豪的是运河石桥、旭日初升、贤德广场、广惠二亭、卧龙湖韵、幸福林荫、演武古台、梨园争春等“管庄八景”。管庄曾经的贫困落后已经不见了踪影,代之的是宽敞的文化广场、时尚的公园小湖。每晚华灯初上,附近村庄的群众齐聚管庄,欢乐的广场舞跳起来,幸福的笑声响彻夜空。
环境好了、腰包鼓了,村风也更和谐了。如今,在管庄文化广场北侧,民俗馆、团支部、村史馆、卫生室、阅览室、红色网络教育家园、青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以来,村风民风更加纯朴。宁陵县史志办驻管庄第一书记姜国昌感慨地说:“我在管庄驻村两年了,还没有见一个吵架的。乡亲们和谐相处、文明相待。”
“管庄现在是真‘管’啦!”指着焕然一新的管庄,73岁的李义章老人激动地说,原来村文化广场就是一片废闲地和一个坑塘,这几年政府不但平整修成了广场,还把柏油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是扶贫的好政策改变了管庄。